百替医学是国内首家专注于医学科研咨询及技术服务的公司,专门为临床医生提供科研问题解决方案。
Phone: 400-611-2850
E-mail:: service@sp68shzj.com
或 在线留言 给我们
让医学科研更轻松
1、联系与咨询。
您可通过公司的服务热线400-611-2850和服务邮箱 service@sp68shzj.com,或者与您联系的百替医学服务人员,告知您的科研服务需求2、签订保密协议,洽谈具体服务内容。
在双方签订合作保密协议后,您可与百替医学科研服务咨询小组进行具体项目沟通;您和百替医学双方明确服务产品需求和具体项目要求;百替医学制作和提交项目实施方案和报价。3、双方签订合同,客户按合同支付费用。
双方对合同服务内容和价格无异议后,签订服务合同。您按合同约定支付费用,并提供必要的实验药品或样品(实验样品的寄送须采用特快专递形式邮寄,有低温要求的、固定要求的,按低温保存、固定防碎方法运输,以确保安全可靠)。4、项目实施,开始为客户提供科研咨询和技术服务。
百替医学按合同方案进行项目实施。项目实施过程中,百替医学项目经理按时与客户反馈及交流信息;百替医学开始为客户提供相关科研咨询和技术服务,并及时按合同将数据、材料、样本、模型等相关信息材料提供给客户。5、分析结果资料,整理提交数据。
百替医学技术团队分析整理数据,总结结论,将完整项目实施报告和数据、图片等相关信息提供给客户,同时根据合同处理相关的实验材料。项目报告内容将包括具体实验方法、步骤、所用试剂、仪器、数据、结果和结论等。6、项目完成,协商进一步合作。
项目完成,客户如有后续科研服务需求,双方协商进一步合作。
“过劳死”实无科学依据
发布时间:2011-11-28 00:00 文章来源: 作者:
11月14日,入职仅四个多月的百度地图员工林海韬在休假过程中因突发心脏衰竭死亡。死者生前在微博中记录其自入职以来一直承受巨大的工作压力,常超负荷工作。舆论因此将他的猝死归结为“过劳死”。那么,“过劳死”的真相是什么呢?它有科学依据吗?
过劳死真相——过劳死不是医学概念
过劳死是作为一个社会学概念诞生的,逐渐发展后也只是成为了一个法律概念,目的是起到保障劳动者权利,规范企业责任的作用。
日本学者的著作《过劳死》中表明人本身所具有的致命性疾病才是死亡的原因,过大的工作压力只是一个外部条件。
1995年日本精工、全日空等12家公司的高管相继病逝让所谓“过劳死”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现象。
过劳死真相——死者本身患有的疾病才是“过劳死”死因
“过劳死”这一现象最早出现于日本,现用的英文KAROSHI就是从日语直译并在2002年作为一个单词,被收录到《牛津英语词典》里。1981年,日本公众卫生学者上田铁之丞和田尻俊一郎共同编写了一本书叫做《过劳死》,书中作者提到这一现象时描述为“因强烈工作压力或应激引发的致命性疾病发作”。两位作者在书中还特别强调了“所谓过劳死不能当做医学上的概念,也不能当做统计学上的概念”。这一概念十分清楚地表明,人本身所具有的致命性疾病才是死亡的原因,过大的工作压力只是一个外部条件;同时,也没有足够的证据说明“工作压力大必然导致患致命性疾病”这个因果关系。
在1961年,日本原劳动省曾认为“过劳死”是种“中枢神经及循环系统疾患”(脑中风、急性心脏坏死等),甚至还出台了对这一现象的认定标准,但后来又专门发通告对此作出了进一步解释澄清,并在1987年对其做了修订。
过劳死真相——“过劳死”是保障劳动者的法律概念
日本社会认同过劳死,是从法律层面来说的,没有相关科学依据,与医学无关。1988年,日本律师、医生开设的“过劳死报警台”活动,让“过劳死”这个概念在日本人心中扎下根来。让过劳死震撼日本社会的,是1995年精工、全日空等12家公司在内的总经理接连去世。1994年日本厚生劳动省专门出台相关的法律,从法律上杜绝这一现象,其目的是在发生此类意外时使得受害者能够得到相应的经济赔偿。但由于取证困难,直接联系微弱,日本只能通过劳动时间来在法理上强调这种关系,即死亡之前24小时内仍持续不断工作,死亡前一周每天工作超过16小时以上、或再往前推算一个月,其加班时间是否超过100小时。一旦满足这些条件,就认定为公司要对员工的死亡承担责任。
过劳死真相——“过劳导致死亡”没有科学根据
疲劳是一种主观感觉,难以客观地量化,只能以绝对工作时间和工作量作为标准测量,即所谓“过劳”;尽管对身体各项指标的测量相对客观,可操作性更强,但无论使用什么样的测量方法,都很难证实过度的劳动和疲倦会使身体状态严重恶化致死。
一些人将“过劳死”与一些疾病相联系,但其实是生搬硬套,指鹿为马。
剥夺睡眠的实验未发现有生理异常现象,除情绪波动、易怒、困倦和注意力记忆力下降等其他一切正常。
心脏病就是心脏病,不是过劳死。日本人冠心病的发病率仅为万分之三到四,中国则是翻倍。
过劳死真相——过度疲劳难直接引发生理异常
从已有医学文献来看,没有任何流行病学调查等科学依据可以支持“过劳死”的发生与过度疲劳有关联。最能够和“过劳”现象先联系上的,也就是一些科学家进行过的所谓“睡眠剥夺”实验了。1966年日本对一名23岁的健康男青年进行了剥夺睡眠的实验,令其连续101个小时不睡觉,未发现异常表现只是精神活动能力减弱;再将不睡的时间延长到205个小时的时候,仍未发现有生理异常现象,除了情绪波动、易怒、困倦和注意力记忆力下降等其他一切正常。
在后续的研究还证明,剥夺200个小时的睡眠时间带来的状况,只要一次睡足12-14小时,被试状况就可以得到充分恢复。英国伦敦大学医学院专家简·费里斯的一项研究还表明,长期来看一个人每日睡眠时间保持在6小时就足够了,最多也不要超过8小时。虽然长期大量少于六小时会导致心理状态发生改变,增加一定的健康隐患,但长期超过八小时患病死亡风险会更高的结论更为确定。相比缺乏睡眠,节制睡眠对健康更为重要。
过劳死真相——“慢性疲劳综合征”不是过劳死
“慢性疲劳综合征”是近年来临床医学研究的热点,被好事者与“过劳死”联系起来,这是没有科学依据的。根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定义,“慢性疲劳综合征”其症状主要包括发烧、喉咙痛、极度疲劳、失去食欲、焦虑、忧郁、烦躁及情绪不稳、睡眠中断等。这些症状与感冒及其他轻微病毒感染十分相似,并不存在“突发性”。对没有严重的基础疾病的患者也不存在“致命性”。除了疾病名称中存在“疲劳”两个字,其与“过劳死”之间完全不存在可比性。
过劳死真相——猝死亦难与“过劳”直接相关
另一种被认为是“过劳死”的疾病就是猝死,这同样没有科学依据。猝死指的是平时外观健康或病情已基本稳定的人,突然发生“意想不到、非人为的”自然死亡。“猝”表示发病迅疾,因此大多数猝死多在发生瞬间至1小时内便死亡,很少能超过过6小时。因此,世界卫生组织规定,在发病后6小时内死亡者都定义为猝死。其中“心源性猝死”最为常见,其次为脑溢血等疾病引起的脑猝死。
虽然猝死发病急骤和“过劳死”有些类似,但同样也没有证据将其与过度劳作联系起来。心脑系统疾病与高血压,高血脂这些疾病有着密切的联系,而这些疾病又与与缺乏锻炼和必要的劳动有直接关系。以冠心病为例,日本的发病率仅为万分之三到四,中国的冠心病发病率万分之六整整是日本的一倍,但日本同时还是全球白领平均工作时间最长的国家,将工作压力与心脏问题简单相关是十分牵强的。
过劳死真相——过劳死其实是“忽视死”
了解了科学依据,厘清了过度劳动与死亡没有关系,知道了基础的身体素质才是关键。我们就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身体状态的重要性,重视致命疾病的一些信号,不然并不会死于‘过劳’,而是死于对自己挽救自己生命机会的忽视。
缺乏足够的运动已经成为很多办公室青壮年的健康隐患,而长时间的久坐也增加了罹患各种疾病的风险。
报道中的过劳死,多数人都是因为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去世的。据2010年的数据,心脏病是中国死亡人数中排名第一的死因。
过劳死真相——亚健康使“过劳死”可能性增大,但亚健康难说只因为过劳导致
如前文所说,人本身所具有的致命性疾病才是“过劳死”的原因,其他的说法是很难找到科学依据的。但《中国公共卫生》的一项对亚健康调查结果表明,中国亚健康人口比例高达70%,还有15%处于疾病状态,真正符合世卫组织健康定义的人群只占15%。另一份《2009中国城市健康状况调查》内容显示,“北上广深” 等主流城市的白领人群亚健康比例达76%。处于亚健康人群及处于疾病状态人群的庞大数量才是国内所谓"过劳死"增多的主要原因。国际权威医学杂志The Lancet曾发布研究数据,认为每周要保持90分钟的运动量,足以将心血管疾病、癌症等发生率降低16%左右。现代人不规律、不健康的饮食结构、锻炼贫乏等多种原因导致了亚健康,很难将责任都归结于工作。
过劳死真相——所谓过劳死者都曾有过被忽略的疾病信号
普华永道员工死前有微博表明其白细胞数仅仅为1800,远低于正常人的4000-9000/ML,在此疾病信号前她选择继续工作而诱发病毒性脑膜炎最后死亡。本来并非不治的疾病,在她已经破坏殆尽的免疫系统面前最终成了刽子手。像百度员工那样的心源性猝死,因其发病信号相对不明显;还有一种就是癌症发现过晚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期。尸检发现大部分"过劳死"中壮年本身就潜伏有心血管疾病,但很可能他们自己都不知道。
医学专家非常肯定地指出:心脏病就是心脏病,不是过劳死。在这些广泛报道的“过劳死”现象中,多数人都是因为心脏病,脑血管疾病和癌症去世的。据2008年卫生部发布的《全国死因调查主要情况》显示,心脏病是中国死亡人数中排名第一的死因,占比超23%,第二位是占22%的癌症,而脑血管疾病有17%。三种疾病的总死亡率加在一起超60%。所以,“过劳死”的死因其实就是这些最普遍的致死原因。这些极端的例子和十分明确的数据都证明,疾病并不特殊,也不是因为工作恶化,只是身为青壮年的人们因长期的忽视,最终谋杀了自己的生命。
结语:因为没有科学依据,所以我们不提倡乱扣“过劳死”的帽子,但这并不是为一些所谓的血汗工厂开脱责任。只是希望人们能够从一味的愤怒走出来,真正的关注自己的健康。毕竟,生活中离不开工作,最终也离不开死亡,只有乐观的态度和健康的身体,才是减少疲劳感,使得"疾病和死亡"尽量远离自己最合理的方式。
转自西部网